【新新聞】權益仍未建立、歧視卻日深 超高齡化的台灣將成老人地獄?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789297
2023-05-16
文/黃天如 (本文僅摘錄部分文字)
台灣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截至今年(2023)3月底內政部戶政司最新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逾414萬人,占全國人口比率17.8%,且轉眼將於2025年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行列。再過10年,也就是大約2034年,國內65歲以上人口不但將突破600萬大關,5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甚至將突破50%。
相關調查老人感到不被尊重比率直逼5成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與《風傳媒》2021年針對六都所作的〈六都長者幸福力〉調查結果也指出,受訪的高齡者在被詢問到是否同意「自己的能力與貢獻長期被看輕」時,有7.4%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另回答「還算同意」的比率更高達35.8%。換言之,有將近一半的六都受訪長者都有不被社會肯定與尊重的感受。
也就是說,若是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或許台灣高齡歧視的問題並不是最嚴重的,但想想政府的調查平均每5個老人中就有1人感到不受社會大眾尊重,NGO與媒體相關調查老人感到不被尊重的比率更直逼50%,也已經夠驚人了。也證明上述案例中老人被歧視的生活經驗分享,很有可能並非偶發事件,當然更不能歸咎只是當事人運氣不好罷了。
「要解決高齡歧視的問題,一定要從政策與教育面去做改變。」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台灣社會對高齡者的歧視確實是無所不在,就拿新冠肺炎剛爆發時,大家到處搶買口罩為例,但政府推出的數位實名制購買管道,老人根本不會用,只好每天冒著染疫的風險到藥局大排長龍購買。試問若這不是高齡歧視,什麼才是高齡歧視?
高齡勞工未受《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保護
不只如此,張淑卿說,放眼各特定族群的相關法令,兒童及青少年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身心障礙者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只有攸關老人的根本大法名稱叫做《老人福利法》,而沒有「權益」2字,其中隱含的寓意就是老人是「依賴的」、「無助的」……,甚至是造成「社會負擔」的完全弱勢,殊不知這也是一種國家立法帶頭型塑的隱性歧視。
近年每每提到高齡歧視的議題,政府最常提出的政績就是,首度將「禁止年齡歧視」幾個字入法的《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終於在2019年三讀通過實施。但事實上,即使有了這部專法,近年政府據以獎勵企業積極留任中高齡與高齡勞工的績效還是非常有限,少數成功案例多半也只侷限在45到65歲的中高齡者身上,對於65歲以上高齡勞工的工作權捍衛,依舊是能不碰就不碰。
更甚者,直到現在,《勞動基準法》第54條提到雇主得以強制勞工退休的第一種例外情況,就是「年滿65歲以上者」。若是雇主主觀認為相關工作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還可以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將強制勞工退休的年齡降低到55歲。
再來看健保,每次提到健保財務岌岌可危的問題時,很多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老人平均就醫次數多,使用的資源也最多,藉此暗示老人是拖垮健保的元兇;卻刻意跳過長期以來,老人也是累積貢獻最多保費的一群人。然而對於這樣的一群人,健保卻規定65歲以上老人除非仍有正職工作,否則必須依附子女,或以第6類地區人口的身分,才能持續納保。
抽得中才能獲得所謂的住宅保障
政府近年常提到的另一個老人政策相關政績就是,有鑑於許多有租屋需求的老人,在租屋市場上經常會被房東拒於門外,故《住宅法》明定,主管機關及民間興辦之社會住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比率出租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而65歲以上的老人,也是該法臚列13類得以優先承租社會住宅的對象之一。
惟立法院法制局2017年發布的《我國高齡住宅政策之問題研析》明確指出,《住宅法》只是保障老人有承租社會住宅的「抽籤資格」,卻未預留一定比例的戶數住宅供老人居住;更甚者,該法也未針對老人住宅訂定專章予以規範。結論就是,老人雖然可以參與社宅抽籤,但前提是必須抽得中才能獲得所謂的保障。而這樣的高齡者住宅發展政策對一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更諷刺的是,就連行政院2021年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第3章有關「反年齡歧視」的章節中都直接坦承:「高齡者不但購屋時核貸成數明顯低於中壯齡者,政府興辦的社會住宅有些甚至也將高齡者排除在配置對象之外。」即政府也很清楚,現行法令對於老人可優先承租社宅的規定,長期以來恐怕只是形同具文,事實上根本沒有落實。
現在的孩子缺乏與祖父母共同生活機會
回到許多老人生活中無所在不在的歧視,甚至受到兒孫無視的話題。張淑卿表示,過去她在台北市立大學擔任專任教授期間曾開了一門名為「老人學」的通識課程,而她在課堂上調查發現,竟有高達約4分之3的大學生,一年之中只有在農曆春節那幾天才會短暫見到阿公阿嬤,其餘時間祖孫則毫無往來與互動。
一名男學生甚至分享,他只知道因為自己是長孫,在家族傳統中,他的地位等同阿公阿嬤的另一個孩子,所以同為孫輩的孩子們每次領阿公阿嬤的紅包,他的總是特別大包。但當被問到:「既然享有長孫的特權,那你有盡什麼長孫的義務嗎?」男大生則靦腆的笑說:「還真的完全沒有,我連阿公年輕時做過什麼工作都不知道。」
張淑卿說,上述情況告訴我們,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在小家庭中長大,缺乏與祖父母共同生活,並與之培養感情的機會。而若連基本的認識與瞭解都沒有,又何來的愛與尊重呢?此時,若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又不能透過各種生命課程與議題的導入與深化,予以適時的引導與薰陶,也難怪華人社會累積數千年的敬老尊賢文化,現今在台灣會面臨全面瓦解的窘境。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看見老人,就是看見自己的未來」。當我們現在嫌棄老人動作慢、健忘、理解與認知能力差、跟不上時代、觀念老舊……,某種程度就是在嫌棄我們自己,那個過不了太久,也會漸漸老去的自己。
未來高齡人口才是國內主力消費族群
為了現在的老人、為了未來的我們自己,更為了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全面來襲的超高齡社會,政府在各項政策的盤點與制定上,毫無疑問也責無旁貸地應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另也要提醒各行各業,請不要輕忽未來高齡人口才是國內主力消費族群的事實。業者如果夠聰明,現在就應立即全面自我檢視,看看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從產品設計、文案發想到服務人員訓練,是否仍藏有高齡歧視的疑慮?如果答案是「有」,小心那幾乎等同將一年上看新台幣2300億元的潛在銀髮商機往外推,那真的是極度的不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