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台灣】全台首座長者自主共生社區,南投埔里「菩提長青村」

 ℹ 新聞連結 (來源: 微笑台灣)

走過地震黑暗期,全台首座長者自主共生社區,南投埔里「菩提長青村」實踐老有所用的無老生活

南投埔里「菩提長青村」是全台首座以長者自主互助為核心的高齡共生社區。自921地震後成立以來,村內長者透過自立耕作、互助生活與終身學習,實踐「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理念。讓這裡不僅是養老之地,更是從下而上、由長者自己創造的高齡社會新模式。

在埔里山城裡,一群長者用雙手種出不老的社區,讓人生的下半場,成為另一種開始。

1999年的921地震,讓南投成為全台最痛的地方。災後,許多無依的長者失去了家,也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就在這樣的廢墟中,南投埔里的一棟佛教大樓裡,開始有老人聚集、互助、安身。沒有人知道,那會是一場關於「老」與「用」的社會創新實驗。

在各界志工與地方夥伴的協力下,「菩提長青村」於2000年正式成立。從一個臨時安置點,發展為台灣第一個由老人自主互助的社區。陳芳姿村長回憶:「那時不知道會有多少老人,又會需要安置多長的時間,所以就開始想該如何開源節流,『開互助之源,節浪費之流』」。

翻轉老年的一句話:老有所用,夠用就好

在多數人眼中的社會,老年代表「退出」(退休)。但在菩提長青村,「老」卻是一種「進場」(有用)。「老有所用,夠用就好」——這八個字,是社區的靈魂。

這裡的長者不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社區的創造者。有人負責菜園、有人打掃環境、有人製作手工藝或園藝作品,有人甚至成了導覽志工。

「以前我們被照顧,現在我們照顧別人。」82歲的林阿公笑著說,「做事、出力,才覺得自己還活著。我不知道我7、80歲還那麼有用!」這樣的轉變,讓老人重新找回尊嚴,也找回生命的節奏——從被動到主動,從接受到給予。

四種生活的實踐 讓老變成力量

經過多年發展,菩提長青村形成四個面向的生活模式,也讓外界看見「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具體樣貌

一、健康照護:活得更好,而非活得久

村內沒有醫療機構,但老人家彼此會互相陪伴關懷,因為同年齡所以有同理心,較容易從悲傷或事件中走出陰霾。健康,不只是身體的指標,更是一種關係的延續。

二、終身學習:從學習開始,重新年輕

從新學習生活的面對,學習一定年齡之後的自我適應,讓自己活在同年齡層的年輕,而非被界定的高齡層。更白話地說,老還有比你更老的人,身體不好還有比你身體更不好的人,所以必須學習面對自己的老年生活。因此老是社會新動源,而非社會的拖累。

三、休閒創意技能:讓興趣變成志業

休閒的生活改變,既是生活,亦是休閒,不再為休閒刻意的安排。無論是做陶或是園藝,長青村提供場所設備,長者自己選擇參與。換言之,長青村是個生活的地方,也許老人可以發揮他年輕時的所學,但這種發揮不是為了賺錢的拚搏。

四、自立更生:夠用就好,才是富足

社區推動環保、節能與自種菜園,營造幾近自立互助的生活圈。這裡不談成本利益與績效產值,只看「幸福自在的生活」。

從地方故事 看見高齡社會的新解方

面對台灣快速老化的現實,菩提長青村提供了一個「從下而上」的解方。它不是政府大型長照計畫的延伸,而是一個社區用自己的方式,打造「高齡友善社會」的實驗場。

學者稱它是「治理創新」的樣本;但對村民而言,它只是「一起過日子」的日常。社區營造若失去人,就只剩政策;但有了人,哪怕一顆地瓜、一首歌,也能讓社區活起來。

 

  • 老是人生過程中的正常演進,隨著人口壽命延長,一起養老、伴老、共老、終老的社區裡,就無老了!長青村很簡單,就是將以前農業社會人跟人之間的信任、互助與陪伴,找回來。給老人家一個安心、安全,又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 老是器官的老化、行動的僵化、記憶力的退化,接著等在火前,有沒有一個環境讓他自在快樂的活著。華人社會的家族講求的是血緣,但是它限制了共同無老的聚集,長青村無意中發展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老人家可以重溫擁有兒孫的感覺,共享天倫。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