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新聞】獨居不代表孤獨!精神科醫師「獨自生活15年」活出自在人生
ℹ 新聞連結 (來源:TVBS新聞網)
受到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獨居時代來臨,而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女性單獨生活戶,戶數達到166.3萬戶,創下歷史新高。對許多成年人來說,一個人生活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訂製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他人影響。但精神科醫師指出,獨居生活其實仰賴健康的身心,比起有伴侶的人,更需要計畫與經營。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獨居好處可多了,獨居不用,我其實很在乎別人感覺的人,所以對我來說,我就不用花很多的心思,去這麼想辦法,去照顧另外一個人情緒,但我不覺得這一定是很健康,因為每個人個性是不一樣的。」
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15年來都一個人住,反而活得更自在,由於工作時間長,一整天下來要看好幾十位病人,下班後無多餘心力與人互動,唯有與世隔絕才能真正休息放鬆。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那因為我們是身心科,所以譬如說我一個診50個病人60個病人,其實那個情緒的能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下班其實就屬於一個,我媽都說我下班不是植物,人家說什麼上班是生龍活虎,下班像植物一樣,我媽說我下班是礦物,屬於沒有反應的那種,所以我覺得獨居就會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然後我可以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後就是可以很自在。」
袁瑋很享受單身,活成心中最自在模樣,住的離父母近,保持距離又能互相照料,家人也尊重她的選擇。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我媽是相信我們的社會,對女生比較不公平,因為畢竟譬如說我要工作,女生下班還是要處理孩子大部分,當然新好男人還是有的,但我們社會還是比較,走父權的延續的脈絡下來,對我媽是覺得其實自己過好是好的,所以滿幸運我媽媽至少是支持我的,像很多人說妳不結婚會怎麼,會很不好啊什麼的,但我都笑說,可是我門診看婚姻問題,比看單身問題多得多,不管人在什麼樣子的狀態,有結婚沒結婚,有小孩沒有小孩,有同居沒同居,都有可以把他過好的方法。」
經濟獨立的女性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女性單獨生活戶,戶數達到166.3萬戶,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面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佔比也來到23.3%,大獨居時代,一個人住不再稀奇,甚至成為許多熟齡族,嚮往的生活方式。
心理諮商師張瓈文:「主要我覺得也是社會趨勢,以前我們講養兒防老,所以我們大概就是年輕一輩的,會有一個壓力,你必須要跟父母同住,但是現在這樣子的觀念,慢慢地也已經過去,一方面我覺得長輩,也希望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然後再來年輕一輩,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會看到,比較多的獨居的長輩,然後不婚不生的關係,我們會看到很多的成年人,三四十歲四五十歲,可能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的,當然除了財務自主,你要有經濟安全,然後身體健康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你的人際關係,你怎麼樣能夠在人際間,既親密然後又自主,也就是你可以有談心的朋友,在你低潮的時候,可以有人可以支持你,可以有商量的對象,可是同時間你也要知道,怎麼樣子跟自己相處。」
日本在2022年正式進入,「一人戶」為主的獨居社會元年,一人家庭為主流,在新的社會形態中,一人生活不等於失去與人的連結,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消除孤獨感。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孤獨感並不是,一定一個人就是孤獨的,而是要看當下的心境,那只要我們多跟人連結,或者是多開發自己的一些,紓壓管道,運動冥想正念呼吸,或者是閱讀,或者是藝文作品的欣賞,這些都可以消除我們的孤獨感。」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我就會主動邀人,要打牌啊要爬山啊要打球啊,對我來說我覺得做久了,這件事情就沒有那麼尷尬,我們的工作也有意義,然後我們的社群,一起做什麼事情也有意義,我覺得那個意義,也會讓我的孤單感減少,孤單其實是人都會發生的,我也會,我不是把它填得很滿,我就不孤單,填得很滿也不見得很健康,而是如果當我孤單的時候,我能夠承認這件事情,然後如果我覺得那樣不舒服,我覺得那就是提醒,或許我應該做一些調整,我覺得那個感覺,只是對我來說是一個訊號,跟我說,其實我是需要跟人連結的。」